VCD BLOG

關於羅馬鑄幣、其改革、政治和通貨膨脹,您應該了解什麼。

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Roman Coinage, Their Reforms, Politics, and Inflation.

主要鑄幣改革

就錢幣學而言,改革是對現有硬幣或面額的改變或改變。由於不同地區擁有不同的經濟體,一些改革改變了純度和分量。重量和純度的不斷變化對於反映當時市場的貨幣價值至關重要。然而,羅馬帝國的許多重大改革都涉及放棄甚至發明某些教派。這些要么是出於自私的原因,以炫耀財富和優越感,要么是為了改變現有皇帝不同意的問題。

奧古斯都改革

奧古斯都在公元前 27 年首次掌權時重新評估了羅馬鑄幣。他廢除了膨脹且不切實際的 AES 墳墓青銅幣,並用山銅製成的較輕的硬幣取代了它們:山銅是一種實驗性的銅和鋅合金。奧古斯都保留了銀幣第納留斯和金幣奧勒斯的重量,將他的肖像放在正面,並為每枚銀幣制定了標準。他也讓政府而非私人資金商負責鑄幣。因此,設計和重量必須在發行前得到皇帝的批准,並且新硬幣的成分和成色都受到嚴格執行。

尼祿的改革

西元57年,尼祿皇帝阻止元老院發行貨幣,並侵占羅馬國庫以謀取個人利益。尼祿透過貿易增加了徵稅貨物的數量,同時限制了直接稅。經過一段時間的經濟融資徹底災難後,羅馬元老院介入並呼​​籲進行新的稅收改革。令尼祿沮喪的是,他認為有必要對鑄幣進行徹底改革,以實現他當前的目標。

尼祿貨幣改革中最重要的舉措發生在西元 63-64 年。第一個鑄幣法案詳細規定,第納流斯和奧勒斯的重量和成色將會降低。第納爾的純度從 98% 下降到近 93%。尼祿進行了第二次改革,用山銅取代了大部分價值較低的青銅幣,並添加了輻射冠或尖刺冠,以區分兩種較大的青銅類型。這次鑄幣改革使消費變得更加容易,從而使經濟相對復甦。

下圖反映了改革後尼祿對其鑄幣所做的改變。 (請注意,大多數青銅幣已被山銅取代)

類型 價值(第納爾) 改革前/改革後權重

AU 金黃色葡萄球菌 25 7.70g/7.27g

所有哈鮑魚 12.5 3.90g/3.64g

AR第納爾 1 3.85g/4.41g

AR 奎納留斯 1/2 1.95g/1.70g

Æ 塞斯特提烏斯 1/4 27.50g/27.28g

Æ 杜邦迪烏斯 1/8 13.64g/13.64g

Æ 1/16 10.92g/10.90g

Æ 半成品 1/32 7.15g/3.41g

Æ 四元組 1/64 3.41g/1.70g

圖密善的改革

圖密善(Domitian)是 1 世紀末一位在位時間較短、備受詛咒的皇帝,他在統治初期實施了一項小型的貨幣改革。圖密善繼承了一個飽受混亂蹂躪的帝國。他的前任,他的父親維斯帕薌和兄弟提圖斯,經歷了耗資巨大的項目,例如建造羅馬競技場,同時修復被羅馬大火損壞的地區。兩位皇帝試圖讓羅馬恢復共和時期的光輝。這是激發整個帝國愛國主義的一種成本高昂且無效的方法。儘管如此,圖密善還是被迫進一步將第納留斯銀幣的重量從 94%(尼祿的標準)進一步減少到幾乎 90% 的純銀。經濟危機導致許多舊硬幣的重量和成色不正確。修正後,圖密善將舊硬幣熔化並鑄造了正確重量的新硬幣。純度正確的磨損硬幣被重新鑄造成新硬幣,並且羅馬省硬幣的擴張允許私人鑄造。

圖密善的改革非常短暫,因為達契亞的衝突引發了對更高品質硬幣的需求。為了彌補這一點,圖密善開始鑄造尼祿的重量和成色的硬幣。衝突和混亂只會讓皇帝發瘋。他變成了一個大手筆的花錢家和一個大手筆的建造者。追隨其家族的腳步,建造巨大的紀念碑來紀念光榮的事件。因此,這些後來的習慣使硬幣陷入經濟悲劇,使第納裡烏斯膨脹了近一倍。

卡拉卡拉的改革

西元 202 年左右,卡拉卡拉統治初期,第納留斯的純度約為 55%。卡拉卡拉並不是一位非常全面的皇帝。他批准了大型建設項目,並把錢花在奢侈品上而不是改善。卡拉卡拉於公元 212 年頒布了他著名的法令,授予羅馬帝國的每個人(奴隸除外)羅馬公民身份。授予數以百萬計的公民身份意味著作為公民的價值變得無關緊要。曾經受到珍惜的公民身份變成了大眾的福利並失去了需求。卡拉卡拉也在此時殺死了他的兄弟和共治皇帝蓋塔,這使他非常不受歡迎。

為了解決使帝國陷入一定程度貶值的通貨膨脹問題,卡拉卡拉採取了嚴厲措施。他將第納爾貶值至 50-51% 純度,並發明了安東尼尼安努斯面額,其價值為兩個第納爾。事實上,安東尼尼安努斯的純度僅為 52%,實際價值約為 1.5 第納裡。這個可疑的「錯誤」讓民眾產生了一種缺乏信任的感覺。他們不僅被傳真面額的欺騙,其價值不值其標明的價值,而且稅收也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事實上,這使得更古老、更純淨的硬幣更受歡迎,許多人為了其金條價值而囤積這些硬幣。

西弗勒斯的改革

西維魯·亞歷山大 (Severus Alexander) 在卡拉卡拉之後不久於公元 223 年即位。他的改革旨在整理前任留給他的貨幣混亂局面。前皇帝埃拉加巴盧斯非常腐敗。他為了自己的個人貪婪而揮霍了羅馬的國庫。羅馬帝國在這次危機中處境極為危急,如果不解決鑄幣問題,羅馬經濟就會徹底崩潰。為了製止混亂,西弗勒斯將第納留斯的重量從約 1.41 克略微降低至 1.30 克。在重量穩定下來並且經濟遠未受到損害後,他將面額重量重新提高到 1.5 克。這種重量的湧入創造了帝國幾十年來從未見過的硬幣品質。同樣在這次改革中,卡拉卡拉的貨物稅被減少,鑄造貨幣的政府被賦予更少的數量和更高的品質。

戴克里先的改革

西元290年左右,即塞維利亞王朝造成的經濟危機六十年後,第納留斯只是一枚枯萎的、純度低下的硬幣,具有非貴重青銅幣的現實價值。

戴克里先皇帝廢除了以前的所有教派。他慢慢地開始用他的一套新硬幣(稱為「共產幣」)取代它們。此時的第納流斯和奧勒斯幣很少發行,而青銅幣卻很豐富。推出相同重量和尺寸的新面額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戴克里先發行了他的第一個銅幣:以金塊而不是本身的分數來評估每個面額。基本單位稱為 Follis,是一枚以 Follis 標準稱重的大型青銅幣。戴克里先經常會給福利斯鍍銀,以增加人們對他的新硬幣的信心。 Denarius 被一種名為 Argenteus 的純硬幣所取代,他的實驗硬幣 Solidus 計劃取代 Aureus。在第納裡公社期間鑄造的銅幣通常有一個價值,顯示它們在鑄造時的價值。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這種價值方式很快就被證明是不成功的。儘管公社時期經濟繁榮,但人民卻遭受了巨大的苦難。該系統的問題不在於系統本身,而是試圖透過發行足量和純度的硬幣來抑制通貨膨脹。忽視通貨膨脹的固定工資和金屬貶值必然會持續很短的一段時間。舊硬幣變得一文不值,在沒有兌換率的情況下更換這些硬幣幾乎是不可能的。戴克里先試圖解決許多問題,甚至在大約十年後訴諸分數制以保持他的新教派的純潔性。

根據現有記錄和鑄幣上發現的價值,平均兌換率如下:

類型 Aurei 價值 黃金價值

金黃色葡萄球菌 1/1 2400 dc

銀幣 1/24 100 dc

福利斯 1/240 10 直流

分數 Folli 1/900-1/1920 1.25-3.0 dc

第納瑞斯(金條)1/2400 1 dc

羅馬硬幣

大多數改革後輻射將具有 XXI 數字,在貿易中將其估價為 5 dc 或 20 Sestertii

照片由古典錢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君士坦丁大帝的改革

君士坦丁一世以德納裡公社的理念為基礎,制定了一個持續千年的標準。他了解鑄幣以及供給、需求和通貨膨脹的概念。君士坦丁在公元 310 年的願景試圖建立以 Follis 為價值的先前存在的教派。君士坦丁發行戴克里先金幣作為主要黃金面額,但價值僅 72 兌一天秤磅。君士坦丁引進了 Siliqua 銀幣,與 Argenteus 類似,但重量更輕。然後,他將他的兩個新教派定為純粹的,並確保標準永遠不會改變。唯一的問題是可用性,因為北部的許多地雷已經丟失。銀幣成為一種很少鑄造的硬幣,除非通貨膨脹率飆升。

固相金的純度在東方四帝制國家得到了國際認可,這也許導致了它在商業上的長期存活率。然而,銀Siliqua 經常大幅減少。在拜占庭帝國的後期,它很少被用作流通硬幣。

 

羅馬政治氣氛

          羅馬的整個經濟都是由貿易推動的,無論是農業貿易、網路貿易或貨幣貿易。如果沒有商品交換和運作良好的經濟,就不可能供給一個龐大的帝國。在其黃金時代,羅馬經濟直接受到外交事務的推動。來自外國的貿易包括來自印度的香料、來自非洲的奴隸或來自西班牙的肉類和異國食品。帝國最著名的露天市場是圖拉真市場,以皇帝的名字命名。據說,在這個市場上什麼都可以找到,其中包括許多來自其他國家或帝國各省的外幣。貨幣和特定面額的大規模交換需要一個轉換系統。使用這種並不總是準確的轉換系統,每個市場物品都參考青銅塞斯特蒂進行估價。

現金和產品的氾濫創造了一個始終有效的供需系統。香料、稀有珠寶和衣服等令人想要的物品是優先考慮的。麵包和肉類等基本必需品始終是市場上波動最大的商品。如果產品太多,每件產品的成本就會降低;如果沒有足夠的產品,他們的成本就會更高。即使採用以貴金屬為基礎的體系,經濟也經常出現嚴重的通膨。帝國的市場、稅收和就業機會都直接影響羅馬貨幣的價值。

當流通的硬幣不足時,許多皇帝就會偷工減料,並發行重量較低的低純度硬幣。當硬幣太多而產品不足時,經濟就會陷入困境;在這種情況下,將會發生貨幣重置,所有剩餘的硬幣都會融化成正確的純度。我們在很多場合都看到這種情況發生,例如尼祿的改革和卡拉卡拉的改革。最穩定的經濟體每個羅馬家庭擁有同等數量的鑄幣,且均具有誠實的重量,且產品源源不絕。羅馬歷史上的「羅馬治下的和平」時期也許是通貨膨脹率最低的時期。

 

嚴重的通貨膨脹(第納爾的貶值)

第納留斯銀幣在帝國初期是一種含銀量為97%的硬幣,在被廢除之前已將含銀量降至30%以下。皇帝們的一系列蕭條和貪婪徹底摧毀了羅馬貨幣的價值。這粉碎了民眾的信任,他們對支出進行了譴責。

尼祿時期、第二次內戰、四帝年、瘟疫和其他事件影響了這種衰退。該教派在公元 3 世紀經歷了最大的變化,在大約 30 年間,其純度從 80% 左右下降到 50%。奧勒良等皇帝的硬幣在 3 世紀後期進一步降低了其價值,在戴克里先停止生產之前,其純度仍保持在 30-40%。

            皇帝用資金兌換盡可能多的錢幣的方法是在錢幣的鑄造和麵額的流通上賺取微薄的利潤。隨著每位皇帝都從鑄幣中獲利,帝國開始慢慢使硬幣貶值。一個主要問題是通貨膨脹的概念從未被理解。

            與古希臘貨幣一樣,羅馬帝國早期的錢幣浮雕相對較高,鑄幣較厚。木板夠厚,很容易堆疊,流通時間也更長。持續鑄造高浮雕設計的硬幣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需要兩倍的時間和兩倍的力量來鑄造一枚完整的硬幣。安東尼尼安努斯發明後,銀幣和金幣的厚度開始減小,產量增加。造幣廠工人發現,皇帝的簡單設計加上立方體的反轉是傳達藝術風格和整潔的最佳方法。因此,這解釋了為什麼後來的羅馬鑄幣(尤其是大型青銅器)比早期的鑄幣豐富得多。

西元 117 年的羅馬第納爾

西元 300 年羅馬雙第納爾

西元 117 年的第納爾與西元 300 年的雙第納爾

照片由古典錢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作者:科爾比·J·阿貝爾

返回網誌